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小麦纹枯病可减产40%

    信息发布者:liushuqin
    2019-04-30 13:22:57   原创

    小麦纹枯病是我国麦区常发病害。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,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、病苗枯死、花秆烂茎、枯株白穗等症状。一般可造成减产10%左右,严重达40%以上。
    发生为害症状
    小麦纹枯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侵染发生,出现烂芽、病苗枯死、花秆烂茎、枯株白穗等症状。
    了解小麦纹枯病的识别症状和发生特点,有利于合理掌握发病初期,对药剂防治的开展至关重要。纹枯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发病可表现出烂芽死苗、花秆烂茎、枯孕穗和枯白穗等症状,发生初期主要危害麦苗基部,
    病害发生初期,基部叶鞘出现眼状病斑


    小麦纹枯病病菌主要危害叶鞘和茎秆,叶片几乎不发病。苗期受害初期,在近地面的叶鞘上出现褐色斑点,后扩大成梭形或眼点状不规则形病斑;病部逐渐扩大,颜色变深,并向内发展蔓延及茎秆,导致基部茎节腐烂;小麦生长中后期,叶鞘上梭形病斑联合,呈云纹状,中间淡黄褐色,周围有明显的棕褐色环线。病斑可沿叶鞘向上部扩展,直至剑叶,形成黄褐色花秆。条件适宜时,病斑还可以向内发展深入茎秆,导致烂茎,造成倒伏、枯孕穗或枯白穗。病株中下部叶鞘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霉状菌丝,缠结成团,最后可形成大量散生的、近球形的褐色颗粒(菌核)。
    纹枯病属于土传性病害,在小麦各生育期均有发生,可造成小麦烂芽、病苗死苗、花秆烂茎、倒伏、枯株白穗等。


    ①烂芽:在小麦出苗期芽鞘变褐,然后麦芽枯死腐烂,不能出土。
    ②病苗死苗:多发生在小麦3-4叶期,初期第一个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、边缘褐色的云纹病斑,后因抽不出新叶而导致死苗。
    ③花秆烂茎:返青拔节后,基部叶鞘产生中部灰白色、边缘浅褐色的病斑,多个病斑相连接,形成云纹状的花秆。湿度大时,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,以及黄褐色的菌核。
    ④倒伏:由于茎部发病严重、腐烂,后期极易造成倒伏。
    ⑤枯株白穗:后期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,形成“枯孕穗”;有的虽能够抽穗,但结实减少,籽粒秕瘦,形成“枯白穗”。
    发病后期,病害扩展,形成云纹状病斑,并向内侵入茎秆
    纹枯病侵茎危害造成“花秆”和“烂茎”
    冬麦区小麦纹枯病在田间的发生过程可分为如下5个阶段:
    ①冬前发病期:土壤中越夏后的病菌侵染幼苗,在三叶期前后始见病斑,整个冬前分蘖期内病株率一般在10%以下,早播田块有些可达10%-20%。侵染部位以接触土壤的叶鞘为主,病症发生在土面附近或略高于土面,冬前这部分病株是后期形成白穗的主要来源。
    ②越冬静止期:麦苗进人越冬阶段,病情停止发展,冬前病株可以带菌越冬,并成为春季早期发病的重要侵染来源。
    ③病情回升期:主要特点是以发病植株的增加为主,时间一般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。随着气温逐渐回升,病菌开始大量侵染,病部产生的菌丝向周围蔓延扩展引起再侵染,病株率明显增加,病株激增期在分蘖末期至拔节期,此时病情严重度不高。
    ④发病高峰期:一般发生在4月上中旬至5月上旬。随着植株拔节、基部节间的伸长,及病菌的传播蔓延,病部向上发展、由表及里侵染茎秆,严重度增加。高峰期在拔节后期至孕穗期。
    ⑤病情稳定期:抽穗以后,茎秆变硬,气温也升高,阻止了病菌继续扩展。一般在5月上中旬,病斑高度、病叶鞘位及侵染茎数都基本稳定,病株上产生菌核,后落入土壤越夏,重病株因输导组织受损而失水枯死,出现枯孕穗、枯白穗现象,且枯白穗的数量与病株病斑高度呈正相关。
    综上可以看出,小麦纹枯病田间发病有两个高峰期:第一个是在冬前秋苗期;第二个则是在春季小麦的返青拔节期。据报道,小麦纹枯病发病越早,造成的损失越重,特别是拔节后期以前感病的小麦产量损失更为严重;所以这两个时期也是防治纹枯病的关键时期。
    若防治不及时,病菌由叶鞘侵入茎壁后,形成中间灰褐色,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,造成茎壁失水坏死、变软及烂茎现象,最后病株因养分、水分供应不足造成枯孕穗、枯白穗等症状,侵茎程度轻的灌浆期遇风雨天气容易发生倒伏而减产。
    病原及发病特点
    属担子菌亚门禾谷丝核菌CAG-1等为主的优势菌丝融合群。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。播种后温湿度调节适宜时开始侵染为害。
    田间侵染发病可分为冬前发病期、越冬期、横向扩展期、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5个阶段。冬前发病症状主要在土表处或略高于土面处,严重时病株率可达50%左右。越冬期病害发生受抑制,部分带菌越冬病株成为翌春早期发病重要侵染源。
    小麦返青后气温升高,田间郁闭度增大,若雨日天气多,田间湿度大,病株率扩展增加迅速;小麦拔节后,随植株基部节间伸长与病原菌扩展,茎秆侵染增多,病情指数上升快,早期侵入茎秆和节腔里病斑迅速扩大,分蘖枯死。
    小麦孕穗抽穗后,受温度及茎壁组织增厚等因素影响,纹枯病发展趋于稳定,因此时小麦需肥需水量加大,发病重植株因输导组织受害,水肥供应不足,导致发病以上组织迅速失水及营养不良枯死,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。
    小麦灌浆期若遇风雨天气影响,加之小麦头部重量增加,茎基部受纹枯病侵茎植株因茎秆韧性减少,易引起小麦倒伏,影响灌浆及产量。小麦纹枯病发病适温20℃左右,凡冬季偏暖,早春气温回升快,阴雨天气多,光照不足的年份发病重;冬小麦播种过早、秋苗期病菌侵染机会多、病害越冬基数高,返青后病势扩展快,发病重;有机肥不足,氮肥偏多,磷钾肥不足发病重。一般砂土地纹枯病重于粘土地,粘土地重于盐碱地,密度大田块重于稀植田块。
    小麦纹枯很常见,主要表现云纹斑。
    返青之后才明显,下部叶鞘症早现。
    氮多湿密向上传,严重为害到茎秆,
    湿时鞘茎菌丝产,后结菌核后代传,
    出现枯孕枯白穗,减产定型无法挽。
    小麦白粉子囊菌,主害叶鞘和叶片,
    发病初期白霉点,后渐扩大白霉斑。
    重时颖芒白霉现,温暖高湿气流传。
    叶片功能丧失完,粒重下降产量减。
    纹枯白粉两种病,防治方法基本同。
    首先选择抗病种,再选药剂来拌种,
    配方施肥提抗性,科学管理病少生。
    药剂防治要赶早,拔节期间喷药中。
    常用药剂多菌•酮,唑类杀菌更管用。
    苯甲嘧菌氟硅唑,烯唑(醇)戊唑(酯)可轮用
    最好防治两三次,拔节抽穗灌浆中(过程中),
    结合防治它病虫,一喷三防效果中!
    小麦病害的防治方法,一是在播种时期进行种子处理,降低土壤中有害病菌的基数;二是在雨季来临前或小麦拔节抽穗期喷施一遍杀菌剂预防。
    纹枯病病菌存在于种子表面和土壤中,要想彻底预防,最好的办法就是拌种。拌种剂使用方便,可同时防治多种虫害和病害,从根源上减少病虫害的基数,减轻小麦整个生育过程中病虫害的危害。因此,拌种对今年流行的纹枯病就有很好的防效,才会出现有些地块病害并不严重的现象。
    小麦专家建议,播种时应优先选择拌种剂进行种子处理,从源头防治小麦各种虫害和病害,后期根据病虫害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再次用药。一般防治小麦纹枯病、根腐病、全蚀病可以用苯醚甲环唑、咯菌腈、戊唑醇等药剂拌种防治。
    防治方法
    小麦纹枯病的预防可以针对两个关键时期采用药剂防治,并结合农业防治措施。
    药剂防治:
    ①播种时种子处理:酷拉斯30mL兑水100mL拌小麦种10kg,可有效预防土传病害纹枯病。
    ②在小麦返青拔节期,喷施吡唑醚菌酯+芸苔素内酯+水溶肥兑水30kg均匀喷雾,可有效降低病株率。若气候适宜纹枯病发生,地块发病较严重时,应在小麦孕穗期补充施药一次。
    农业防治:
    ①品种:小麦连作年限长,土壤中纹枯病菌菌核数量多,有利于菌源积累,发病重,种植应选择抗病品种;
    ②播期:早播气温较高,纹枯病发病重,适期迟播,纹枯病发生轻;
    ③播种量:合理掌握播种密度,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,减轻纹枯病发病;
    ④施肥:避免过量施用氮肥,平衡施用磷、钾肥,特别是重病田要增施钾肥,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;带病残体的农家肥要经高温腐熟后再施用;
    ⑤灌溉:适量浇返青水,培育壮苗提高小麦抵抗力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